第199章 不谙教化 (1 / 11)

 热门推荐:
        于谦还有个疑问,便问道:“为何会有这么多读书的孩童?”

        他自己就是读书人,所以很清楚,在大明,读书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洪武初期,朱元章颁发了大量的优待读书人的制度,比如不需要纳税等,是因为大明百废待兴,需要读书人来参与治国,同时也是因为,读书人实在是太少了。

        因为,读书的成本很高。

        周礼有云: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其中的庠、序、校、塾就是古代地方各级学校的名称,有时匾额看到“荫泽庠序”,就是荫泽学校的意思。

        大体上来说,在古代的学校,分为两大系统,一类是官学,一类是私学。

        官学就是指朝廷和地方各级官方直接创办管理的学校,最高级别的官学,就是太学和国子监,而地方的官学又称为乡学或是学宫。

        官学的经费主要靠朝廷拨款,还有一些就是商人士绅的捐助。

        宋朝时期,因为人口数量庞大,导致官学学生人数太多,拨款与捐助已经无法满足官学支出,曾出现过一种“学田”制度。也就是说,朝廷拨一块地给学校,然后让学校租给附近的百姓,用所获得的租金来维持官学的开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