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BABEL(三) (3 / 4)

 热门推荐:
        恐吓、谦卑、友善、高压——全部都只是手段,是为了配合对方的心情,让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起舞而准备的面具。只要最终能忠实按照剧本上演戏码,不管是小丑、魔鬼、魔女还是别的什么的面具,都可以戴上去。

        这就是帝国的外交策略,如同千变万化的变形虫,根据需要随时可以改变样貌,柔软的身体能够穿过一切缝隙,抵达常人眼中难以触碰的目标。

        听上去似乎很怪异,但这的确是最精准的描述。和在乎脸面、传统、格调的其它国家不同,帝国的现实主义倾向比阿尔比昂更加强烈,其伪装性和弹性也更甚于阿尔比昂。

        当然,所谓弹性仅限于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根本的原则——统一整个世界,将天空、大地、大海全部纳入帝国的新秩序支配之下——这一点是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的。暂时的让步和退却,无非是为了今后能更有力的迈进。

        “‘海狮计划’和‘台风计划’的早期准备需要继续加强,不光是地形测绘、气象环境、地质考察、交通要地、物流渠道、生产据点、军事基地、装备仓储地,对人才汇集的场所、周期性流动也要多加关注。战争中消灭掉一个班的高端人才,其产生的影响力甚至胜过一次成功的战略轰炸。”

        皇帝充满威严的声音响起,底下一众情报机构的间谍头子们忙不迭的点头。

        在帝国的时间表上,距离发动全面战争还有一段时间,加上有了“军团”的存在,原本人力资源不足,难以适应持久消耗战的缺陷也得以克服。但光凭这些还远远不够。

        “军团”的产能,人工智能的调试,机型的优化升级,特殊地形所需要的特殊规格,根据不同的目标、地形地貌、气温、湿度、承载力……等等制定出合适的行军路线、机种配置、补给线路、应急预案……随着战争从“匠人的艺术”变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其对情报的依赖程度更加提高,特别是面对两线甚至多线作战时,纵然拥有“军团”这张王牌,依然需要充足的情报支援才能确保胜利。

        在场的诸位高官和诸国上层都很清楚,下一场战争绝不可能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单打独斗,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面大战。面对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夹击,帝国必须首先集中力量彻底解决某一个方向,然后迅速回头解决另一个敌人。然而不管是渡海击溃阿尔比昂,还是征服辽阔的公国都绝非易事,周密且长期的情报工作必不可少。这也是帝国努力设法延缓开战时间的原因之一,连前期情报工作都没完成就开战,简直是在拿国运开玩笑。

        无论如何都要与诸国达成妥协,就算是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来满足对方也无所谓。在帝国的让步清单里甚至包括舰队规模限制和部分专利开放,看上去诚意满满,足以让诸国心满意足。

        实际上只有帝国高层才知道,这些个让步和高级宫廷料理差不了多少,都是中看不中吃的鸡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