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张九龄上位 (1 / 3)

 热门推荐:
        于是李隆基再一次默默的采纳了李瑁的移民建议,因为深思熟虑之后,他觉得李瑁说的没错,要想漠北草原像吐蕃一样永远成为大唐的疆域那么办法便只有一条,就是让中原的百姓和当地的百姓交融化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方能万世无忧。

        “圣人啊!寿王殿下的移民之政听起来非常合理,可眼下我大唐黎民不足四千万,前番吐蕃道迁徙依然去了一百多万老幼,还有岭南为了配合当地的发展也是陆陆续续的过去几十万,此次真的不能再如此伤筋动骨的大移民了,我大唐万年基业的根本是在中原腹地啊!漠北恍惚,中原百姓又不善放牧去了做甚啊!圣人……”

        &bsp&bsp&bsp&bsp&bsp&bsp“人口不够,生养便是了,太医署根据寿王说的方法已经拟定了一些章程,往常新生儿大多夭折且因稳婆操作不当卫生条件太差,另外便是女子生育年龄过早造成的,此事等你们中枢商议完,下书省再敲定就能在月中下发文书了,今后女子不满十六岁生养子女违反我大唐律法……”“这……这圣人,您说的这些寿王殿下他是如何知晓和笃定的啊!此律法万万不可轻易下发啊!”

        &bsp&bsp李隆基此言一出,场下的几位老古董瞬间便跪倒在地上齐声的鬼哭狼嚎起来,而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我们的这位还没怎么老糊涂的唐玄宗陛下一时之间也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不过好在列队里站着的那位李氏宗亲,也就是李隆基最近的新宠儿哥奴儿林甫兄弟这时候非常有眼力见的及时站出来救场。

        &bsp&bsp&bsp&bsp&bsp&bsp“几位大人,我等身为臣子端的是为国谋良策,替圣人解忧,可今日如诸位这般倚老卖老毫无缘由的拿着身份在朝堂上威逼圣人施政,情何以堪啊,难道就因为圣人他仁慈英明,体恤臣下,诸位便能如此有恃无恐吗?这当堂议政,若有不同见解大可直言不讳,似你等这般行事,本官实在心中替圣人不平,然坊间百姓缺医少药,年轻女子早早生养子女而难产者本就多如牛毛,诸位因何视而不见,圣人颁下此诏令实乃惠及千家万户也……”

        “李大人,你……你莫要欺人太甚,难道满朝文武就只有你懂得圣人的良苦用心吗?熟不知,我大唐连年征战,男丁死伤无数,又有多少女子待字闺中,要是这道政令一经下发,毫无疑问犹如山呼海啸一般会引的民心动荡,你以为坊间多养一女子在家中容易吗?”

        &bsp&bsp&bsp&bsp&bsp&bsp“放肆!宇文融,你言外之意是在映射朕穷兵黩武吗?若不是朕看在你有功与国家社稷就就凭你先前空口无凭的弹劾安信王李祎,朕早将你革职查办了,现在你贵为堂堂一朝右相竟能说出这般小儿之言,听你之话好像觉得征伐吐蕃有错,攻下突厥也有错,看来你久居庙堂之上早已昏昏老矣,朕曾听寿王讲过一言,贵人做事往往夸夸奇谈而不深入百姓家常,朕今日把这话原封不动的送与你,你还是尽早辞官归乡多在邻里乡间走动走动吧,如此也看亲眼看看大唐今日之繁荣……朕意已决,新建安北都护府,即日起由中枢草拟迁移民众之诸多事宜……”

        讨论来,讨论去,到最后还是李隆基一锤定音,而贸然出头刚刚坐了没两年宰府的宇文融在今日也算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上一个不甚理想的休止符号。

        &bsp&bsp待众臣都被迫接受了李隆基的独断专行之后,他这才算是没把内心的怒火大范围的波及开来,而随即等所有人退出大殿准备离开宫城时,这位老李又很是圣明的把接班人张九龄单独留了下来,毕竟朝堂上宰府这几年走马观灯一般换了一届又一届也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可这能辅助帝王办事的第一缺口总不能这样一直空置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