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九章 不断创新 (3 / 4)

 热门推荐:
        “瓷器上的螭龙纹,多为独角,偶尔双角,几乎没有无角的情况。”

        “螭龙纹的产生也非常的早,最早可以追索到原始社会,是当时的图腾标志之一,在古代建筑以及青铜、玉、陶瓷等工艺品中经常出现。”

        “早期文献当中,螭是一种兽形,类虎,更多以‘螭虎’相称。”

        “比如《宋书·志第八》中记载:‘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钮,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俱为乘舆所宝。”

        “螭纹用到瓷器上,洪武、永乐御厂中并没有发现,螭纹瓷器,从宣德朝才开始出现,与应龙、夔龙纹的始用时间大致相彷。”

        “宣德瓷器上的螭龙,皆为四足,爪数可细分为三爪、四爪和五爪三大类。总体看,其强悍雄健的体形与当时流行的龙纹极为相似,特点是身上缺少鳞片,头部独角,尾部呈卷草形状。当时的螭龙形象多作口叼灵芝,应该是从夔龙口含蕃莲造型取得的灵感。”

        “宣德螭龙形象确立后,在较长时间没有太大变化,到了清代,官窑瓷中才开始出现唇上带龙须的螭龙和呈兽足表现的螭龙。到后来甚至兽足螭龙和龙爪螭龙出现在了同一瓷器上,到乾嘉时期还经常出现足攒花、爪携灵芝等螭龙纹造型。”

        “最后我们说说秃尾龙,秃尾龙非常好辨认,就是角龙形象去掉扫帚型的尾部,变成小尾甚至秃尾。”

        “这个纹样为清代官窑瓷中独有,尤以康熙朝制作最盛。主要与一个传说有关。”

        “清朝袁枚所着《子不语》中记载了这个传说。”

        “天上曾有一龙,被罚至人间,投胎于山东文登县毕氏妇腹中,产后化为小龙,其父以刀断其尾部,于是成为秃尾龙。该龙断尾后飞至东北,落户白龙江,化名黑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