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萧钦之摆平崔老头,胖老八大火烧祖祠 (1 / 7)

 热门推荐:
        东晋时期,门阀制度达到了顶峰,士族阶级基本垄断了知识传播渠道,又有九品官人法在前,底层民众上升途径被掐的死死的,能吃上一碗饱饭都难,读书识字便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了。

        除此之外,这年头,还流行讲究名号,于族则是族望,于个人则是声望,声望高则代表号召力强,好处多多。

        三国时期,刘备碰瓷汉室宗亲,自称中山靖王之后,鬼知道中山靖王有多少后人,这就是强行扯大旗,增加个人声望,好便宜行事。

        到了东晋时期,聚敛声望更是成了名士们的日常追求,这一手玩的最溜的就是谢安,至今还隐逸在会稽东山,整日醉卧山水,朝廷征召,屡次不出,致使天下百姓感叹:“安石不出,奈苍生何!”

        因而饭可以不吃,声望不可损。声望若是没了便等于坏了口碑,这是行业大忌,有损个人声望的事基本没人干。

        兰陵萧氏以武起家,不以文见长,而萧氏子弟皆顽劣不堪,不学无术,这在武进县是出了名的,单是在去年,就一连有两位先生不堪声望下跌,主动撂挑子不干了。

        崔老头原是北人,祖上也曾风光过,粗略一些经学,但远远算不上精通,高不成,低不就的,后流落至江东,辗转漂泊半生,始终没能混上一口安稳饭。

        说来也巧,去年崔老头流落至晋陵武进县时,恰遇萧氏招收讲课先生,工资待遇开的再高,奈何有前车之鉴,大家纷纷望而却步,机缘巧合之下,倒是便宜了崔老头。

        在萧氏教书的几个月,大概是崔老头这半辈子过得最安逸的岁月,且不说有好吃好喝高工资拿,关键工作还很轻松,整日照本宣科读几句就算完事,反正大家一起混日子,互不打扰,相安无事。

        这样的幸福日子若是一直可以持续下去,崔老头大概能在萧氏干到身子埋进黄土里,不巧的是,崔老头的“晚年危机”出现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