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4 / 7)

 热门推荐:
        肖华于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五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一九六四年四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因患肝炎到杭州疗养。可他并没有躺在病g上静心休息,却考虑起了纪念红军长征三十周年的事。他想到:自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参加者、幸存者,有责任、有义务写一部真实地记述长征的作品。

        几经琢磨,他决定写一部组诗。于是,从一九六四年九月开始,他不顾病情,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后来他追述过当时的情形:“我写长征组诗,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为创作长征组诗,萧华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转安酶升高了4次,体重减轻了好几斤,真正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

        两个月后,组诗基本定稿,萧华再三斟酌,用了máo泽东《七律.长征》诗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作为组诗的总题目。

        一九六五年三月,肖华的这部组诗jiāo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4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谱曲。在谱曲过程中,肖华抱病连续用十个上午的时间给四位作曲家详细讲述长征的历程,使作曲家们都听入了mi。作曲家生茂回忆说:正患病的萧华将军讲长征,“时而眉飞sè舞,时而慷慨ji昂,时而潸然泪下。将军讲到’四渡赤水’时,惟妙惟肖地勾勒出’máo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壮观场面。将军对长征的细致描绘,为我们完成谱曲任务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一九六五年十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之际,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把肖华的组诗搬上了舞台,这就是被誉为“红sè经典”作品之一的《长征组歌》。《长征组歌》以磅礴的气势、动人的情愫、悦耳的曲调迅速流行于全军,继而风靡全国,四十年来已演出一千余场仍常演不衰。

        长征途中,新战士吴宗汉去给肖华当警卫员,第一次见面时,由于胆xiǎo不敢抬头。肖华问:“多大了?”“二十。”“嘿!比我还大一岁咧!”吴宗汉抬头眼前的首长果然年轻,不禁心想:他这么xiǎo就当首长啦!

        肖华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泥瓦匠家庭,家里无房无地,借祠堂一角栖身。肖华自幼聪颖好学,每年都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祠堂学租奖励,被人誉为“神童”。他身材瘦弱,衣衫褴褛,却才高志大。十二岁那年,在《我的将来》作文中,便立志“打倒军阀”、“铲除列强”,深受老师的器重。

        这一年,县商会捐给学校一批乐器,让学校组织乐队。肖华看中了一把锃亮的铜号,不料一吹竟发出“嗤”的一声,引起同学一阵哄笑。商会会长的儿子嘲讽的说:“饭都吃不饱的人,还想吹号。”肖华气得涨红了脸,请求老师让他练吹号。老师鼓励他说:“有志者,事竟成。”天道酬勤,肖华苦练半年,xiǎo号吹得娴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