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混混章 节) (1 / 3)

 热门推荐:
        第五百七十章(混混章节)

        张治中三谏毛主席,***代表视察制度沿用至今。一九五四年九月,全国***一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张治中得知毛主席不准备讲话,就通过周恩来、彭真建议毛主席讲话。后来周、彭告诉张:毛主席仍不愿讲话。于是张治中就直接去找毛主席:“这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您是国家主席,开幕时是主持人,怎能不讲话?”

        但这次交谈后,毛主席还是不同意讲话。可是,在开幕式上,毛主席却讲话了。这番话既全面又扼要,其中“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概括,精辟有力,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导思想,受到举国欢迎。会间休息时,毛主席笑着对张治中说:“你胜利了。本来不准备讲话,只因开幕式我是主持人,不能不说几句话,谁知一拿起笔来越写越多,就成了一篇讲话了。”

        会议期间,张治中提出一份书面建议,主张每个***常委每年都要出动视察,了解地方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是彭真转交刘少奇委员长的。后来,毛主席也看到了,并主张把范围扩大到全国***代表,以后又加上全国政协委员。几十年来,这竟成了一项传统的制度。张治中四谏毛主席,使宪法更完善了。在参加讨论宪法草案时,张治中认为草案总纲第四条中有“台湾地区除外”的字样,应予删除,因为台湾问题是暂时的,而宪法是永久的,大可不必在宪法上面这样写出。毛主席十分赞成,大七十九岁。

        他的一生,正如周恩来所说:“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张治***生在一个贫苦家庭。青年时代,他受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影响,参了军,他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且担任过许多重要军职,是一位有政治远见和正义感的爱国将领。向蒋介石四上万言书反内战“父亲曾经说过,在蒋介石面前肯说话和敢说话的人很少,而在军人当中,父亲算是最肯也是最敢说话的一个了。”现年81岁的张一纯对本刊记者说。张治中从一九二四年开始追随蒋介石,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他除了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多次提出意见,更是为国共关系问题与蒋介石有过争论,还曾四次向蒋介石上万言书。第一次上万言书是“皖南事变”爆发后的一九四一年三月二日。张治中向蒋介石痛陈对国共问题处理的失策,“父亲认为这是招致两党破裂的开始,关系甚大。”张治中在万言书中建议:“为保持抗战之有利形势,应派定人员与***会谈,以让步求得解决”,“若犹是听其拖延,其结果将对我无利而有害。”对此,张一纯说:“可惜,蒋介石并没有接受父亲的建议。”

        第二次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当局正在为发动内战做准备。张治中再写万言书,托人带给蒋介石,力言对国共问题采取政治方式解决是独一无二的途径,反对重起内战。他在万言书中说:“我国经八年之长期抗战……民穷财尽,无日不在水深火热之中。……倘战争再度爆发,必益增人民之痛苦,违反人民之愿望。”第三次是在一九四八年五月五日,此前的五月一日蒋介石和李宗仁分别当选为总统、副总统。张治中给蒋介石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指出大局已经到了最严重的阶段,提出补正之道是:执行亲苏政策、和共政策、农民政策、改革土地制度。蒋介石对这封信很重视。五月十二月12日,张治中就收到了蒋介石的回电。蒋在电文中说:“来函与意见书今始详阅,应再加研究后另行电告。”但是,此后再无下文。

        第四次是在一九四九年。张一纯说:“一九四九年参与北平和平谈判时,父亲还给蒋介石写过长篇改革建议。”此前,张治中在溪口劝蒋出国未成,在北平更是感到蒋介石留在国内是对和平的最大障碍,所以在万言书里痛陈利害。张治中后来回忆起这最后一封万言书时说:“不知蒋介石看后反应如何,但事实已经说明他是不会接受的。”为彭德怀申冤信被周恩来扣住“特殊时期”开始后,张治中的家也受到了冲击。在张治中家最艰难的时候,周恩来出面保护了他们一家,“一九六六年,周总理把我父亲送到解放军总医院,改名叫林友文,不让我们家属去也不让通电话。据说借此机会同时保护了不少***高级将领。”张一纯印象中的父亲从此很沉默,也不说话,但是他的健康却被这种郁闷的情绪所吞噬。在生命的最后三年,张治中每天晚上问儿子张一纯“特殊时期”的情况,“问我谁被打倒了,谁被抄家了”。听说彭德怀被打倒,张治中写信给毛主席,听说刘少奇被打倒,张治中也写信给毛主席。“彭德怀被打倒后父亲写的这封信,我印象很深。他写了一万多字的信为彭德怀讲话。他在信里讲彭德怀的生活非常简朴,对自己非常的严,洗脸水都不倒掉,留着接着洗脚。彭德怀非常艰苦朴素,他绝对不会反对您老人家。”然而,张治中写的这两封信都被周总理压了下来。“信寄到了周总理手里,周总理就派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高登榜来广东找我父亲。高登榜看到我父亲就说,周总理让我转告你:‘你写的信主席收到了,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休息,剩下的事我来办’。这个事是周总理压下来了,实质上是保护了我父亲。”张一纯回忆。除了写信,张治中还曾经面谏毛主席。“十大元帅要是都没了,主席身边怎么办?”张治中曾在一次与毛主席的会面时说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张一纯在场亲历了整个过程,“那时我父亲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张一纯是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父亲在***城楼上见到毛主席。“父亲见到毛主席说:‘毛主席啊,您老人家走得太快了,我跟不上……我党内的好多老朋友,那些元帅都被打倒了,您老人家怎么办呐?’”张一纯说,讲到这时,原本是坐着的毛主席站了起来,“他说,文白兄啊,你放心吧,我们可以甄别嘛。”张一纯对谈话过程印象深刻,“我父亲也站起来了。”但是站起来的张治中并没有说话,“我看着他很沉闷,闷闷不乐。”在“特殊时期”中,张治中的身体条件愈发不佳。“他主要是长期对‘特殊时期’不理解。他没有什么很严重的病,只是长期不愉快,一直不舒服。”张一纯说。

        张治中有着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他早年也是抱着救国救民的宗旨投笔从戎的。他一向认为,守土为国是军人的天职。每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总是挺身而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当时任第五军军长,不顾***统治集团的阻挠,毅然开赴前线,同十九路军并肩作战,并留下遗书,决心以身许国。八年抗战期间,他始终坚持抗战到底,直到最后胜利。尤其可贵的是,张治中从未参加***统治集团发动的历次***内战,是一位从来没有同***打过仗的***高级将领。

        张治中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能顺应历史潮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和中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早在大革命时期,他就同周恩来、恽代英等***人建立了友谊。在黄埔军校左右两派学生的斗争中,他是同情***的,也曾经因此受到***右派的攻击。此后,即使在******高潮中,他也没有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态度。抗战时期,在重庆,他同周恩来等时相过从,对***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抗战胜利后,他力主和平建国,并积极促成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一九四五年,张治中受周恩来委托,到***成功的解救了被盛世才监禁多年的一百多名***干部,使他们安全地回到延安,为***保存了一批重要的骨干力量。一九四九年,张治中作为***政府代表团团长,到北平同***代表进行和平谈判,当双方达成的协定被***当局拒绝以后,他对***完全失望了,接受了周恩来的恳劝留在北平,声明同***顽固派划清界限,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张治中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亲眼见到了他所向往已久的新中国的诞生。建国以后,他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他时刻以祖国统一大业为重,亲自主持民革中央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为使台湾回归祖国,他尽心尽力,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一九六九年四月六日,张治中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