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八章 (混混章 节) (1 / 3)

 热门推荐:
        第六百六十八章(混混章节)

        曾泽生的思想改造,没有经历中、下级军官体验过的那种短时巨痛,但处于社会变革大潮的新型人民军队里,他还是因为价值观念上的差距,于从“主子”到人民勤务员的社会角色转换中,不断地感受到了一些并非恶意的难堪。

        第五十军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驾驶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九五一年,曾泽生因车祸负伤回国治疗,夫人李律声前来探望。一天,李律声因私事外出,向管理部门要了一辆小车送行,回到住地,李律声一下车,随手从坤包里掏出钱来,一边客客气气地道谢,一边面带笑容地把小费塞给驾驶员。在旧军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长官坐车,于公于私都有天经地义的资格,不需要给任何小费。家眷就不同了,家眷因私乘车一般要给小费,尤其坐“外人”的车,必须给小费。付小费,在一定程度上,是太太们在“外人”面前为当官的老公绷面子。李律声以贤内助着称,平时处处注意维护丈夫的面子,对待丈夫手下的人也比较和蔼,她初次付小费,本以为驾驶员能为自己出手大方而笑纳,不料,面有难色的驾驶员说什么也不要。按以往的经验,拒绝接受小费通常是嫌钱少,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便不在大庭广众之下,也相当扫面子丢脸。李律声立刻收敛了笑容,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她一声不吭,打开随身的小坤包,又掏出一把钱,数都没数,“哗”地一下,撒到车上,扭头就走了。驾驶员望着车上东一张西一张花花绿绿的钞票,不知所云,手足无措,像木头一样戳在小车旁,呆了!

        管车的干部发现军长夫人动了气,三步并作两步上前就要训斥驾驶员,没等开口,驾驶员两串眼泪“噗嗒噗嗒”地掉了下来,只好先和言细语地问问:“怎么回事?”一问才知道,军长夫人是为驾驶员拒收小费怄气,而满腹委屈的驾驶员又另有一番道理:“你们领导上课不是讲过了嘛,职务大小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的津贴是国家发,再收他们的小费,不就又成他家的佣人了吗?”管车的干部哑口无言,只好把钱一张一张地捡起来,数一数,上交领导。

        据说,有关领导为还钱的事煞费苦心:既要还钱,又不能伤军长的面子,还要讲清道理。李律声和驾驶员各自的委屈,均有各自的“道理”,区别在于新旧道德之间的巨大差距。在曾泽生身边当了八年侍从副官的乔景轩,曾写了一篇《回忆曾泽生军长》的文章,其中,评价曾泽生在旧军队时“很讲旧道德”。当这篇被普遍认为相当客观的文章编入某书时,编辑将“很讲旧道德”一句中的“旧”字漏掉了。一字之漏,将往日效劳于阶级压迫制度的曾泽生抬上仙境,也将晚辈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导入迷途。

        一九五一年,曾泽生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北京,受到**主席的召见。曾泽生又遇到一次尴尬。这次尴尬,比士兵拒绝接受他夫人的小费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来,在旧军队,别说晋见最高统帅,就是见了云南王龙云、卢汉,曾泽生都要毕恭毕敬,唯唯诺诺。这不仅仅是习惯。旧社会、旧军队通行的是一种等级森严的阶级压迫制度,要在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秩序中生存,就不能不在“主子”和“奴才”面前经常变换自己的社会角色。

        人民军队则不同,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建国初期的人民军队又没有那么多的繁缛礼节,所以,曾泽生虽然早已转换了社会角色,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但在**那里,他长期养成的旧军人习惯却很自然地成了尴尬。见曾泽生局促不安,**有意识地向他询问起汉江五十昼夜阻击战的情况。这是第五十军建军以来最辉煌的战史,也是曾泽生生平最得意的经历。

        **从战役最初阶段该军坚守的前沿阵地修理山、帽落山、白云山、文衡山,问到内飞山、鹰峰、国主峰等要点构成的第二道防御地带;从美军一月十五日发起的“磁性攻势”作战,问到一月二十五日发起的“闪击作战”攻势、三月七日发起的“撕裂者行动”攻势;从军、师的作战部署,一直问到团的布防、营的作战经过。

        越问,曾泽生越惊叹:身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袖、数百万大军的统帅,日理万机,竟然连我们五十军作战分队的情况也要细细过问,了如指掌!越问,曾泽生越紧张:他老人家再这样问下去,我这个一军之长要是被问住了,答不上来,那多丢脸!果然,当**问到第二线部队某营驻地时,曾泽生被问住了。若仅仅是一问,还好受些,偏偏他老人家记忆超群,突然想起了一个地点,问曾泽生是不是?曾泽生顿时窘得面红耳赤,汗颜无地,羞愧难当。**见状,不再发问,急忙宽慰曾泽生:“我只是随便问问,你们五十军在朝鲜战场打得还是蛮不错嘛!”

        回到家里,无地自容的曾泽生告诉对自己体贴入微的夫人:“北京,我一天也不呆了,马上回朝鲜,下基层,上阵地!”曾泽生读过**的著作,对**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已有了解,对人民军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官兵同甘共苦的战斗作风也多有感受。返回朝鲜前线,曾泽生立刻深入基层分队,他再也不愿像在旧军队时那样高高在上了。

        一九五四年五月,第五十军由朝鲜凯旋回国,**又一次接见了曾泽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