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 中东维和之礼萨汗 (2 / 4)

 热门推荐:
        德国使馆向伊朗国家图书馆捐赠了大量宣传印刷品和图书,并在德黑兰设立了宣传中心。

        因为德国想利用伊朗来威胁英属印度帝国和苏联的南部腹地,伊朗则想利用德国来防备宿敌英苏,更想利用德国的先进技术和专家来推进伊朗的现代化,两国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所以德国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尤其是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宣传部门大力渲染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属雅利安民族,两国都要反对英国的奴役,都要反对共产主义的扩张,德伊关系越来越密切。

        1941年春天,德国已经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伊朗的邻国伊拉克,亲德的”金方阵”军官集团,于当年4月1日发动政变,废黜首相和摄政,由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拉希德?阿里掌握政权。新政府得到苏、意、日、沙特的承认,与德国复交,并要求英军撤出伊拉克。为了保护中东和苏伊士运河的安全,以及确保英波石油公司对伊朗西南部油田的控制,英国对伊拉克政变做出了激烈的反应。派出重兵占领了伊拉克,拉希德?阿里和”金方阵”军官集团成员逃往伊朗、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

        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在德国的猛烈攻击下,7月12日,英苏达成协议,两国在对德战争中给予对方必要的帮助,不得到另一方的同意,绝不单独媾和。

        盟国在1941年夏天能马上使用的唯一一条援助苏联的路线,就是从波斯湾港口出发,经纵贯伊朗的铁路,抵达巴库和里海。显而易见,伊朗成为联结苏联与英国的战略通道,而当年4月发生在伊拉克的亲德政变,意味着英苏两国今后决不能容许德国人在这条战略通道附近存在。

        二战爆发后,虽然伊朗宣称中立,但在实际关系上同德国过分地密切,令英国和苏联十分不安,再加上伊拉克政变。1941年7月18日,英苏两国联合照会伊朗政府,要求驱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人。伊朗政府在复照中说,在伊朗的德国侨民总共只有470人,远远少于盟国侨民。中立的葡萄牙没有驱逐德侨,瑞士、瑞典和美国也没有驱逐德侨。如将这些德侨驱逐出境,伊朗将违反严守中立的原则。结果,还没有等到下文,英苏就开始动手了。

        苏军从北面,英军从南面,对伊朗发动了海陆空立体进攻,伊朗军队在英苏的打击下溃不成军,大批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成为英苏军队的战利品。

        在德黑兰,礼萨国王在8月25日凌晨从曼苏尔首相那里得知英苏军队入侵的消息,他迅即向苏联大使和英国公使表示准备答应两国政府的要求。然而英苏使节的答复却是,两国的军队将继续向前挺进。

        9月16日,英苏军队压向德黑兰,伊朗国民议会被迫宣布礼萨国王逊位。

        次日,英国和苏联军队开入德黑兰,伊朗全国的抵抗行动都停止了。伊朗境内的德国人全部被捕,其中一半人被苏联挑去,流放到西伯利亚;另外一半人则被英国人流放到澳大利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