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西安的轰七 (2 / 3)

 热门推荐:
        此时伊拉克与中国的合作水平无论从高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此前伊拉克与任何国家的合作水准。工业层面上,伊拉克与中国在核工业与核技术,航空工业,导弹火箭,坦克制造,火炮技术,海军造船以及民用机械等多个领域有着深入的交往。

        超过000名伊拉克专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在中国学习工作,而超过3000名中国工程师和技师在伊拉克工作,这还不包括那个即将建成的超大型中伊建筑工程队。刘明对此感到很满意,就说科技方面吧――伊拉克的科研队伍亲身参与一些中国的研究项目,比如运十、歼轰七、东风11战术导弹和坦克炮技术等的研发是很有好处的……

        参与与观察的过程中,伊拉克人可以详尽的了解如何规划一个科研项目,然后如何执行,如何进行科研工作,有哪些注意事项。尽管中国在科研项目的组织上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毕竟走过了这个流程对伊拉克科学家们的成长是难以估量的。

        刘明此行的最后一站是中国航空工业中心之一――古城西安,他想亲眼看看歼轰七的工程进展情况。毕竟伊拉克投入了2亿美元,相当于中方研制经费的两倍。虽然这两亿美元中包括提供给伊拉克空军的4架验证机的费用,但是仍然让中方的财政变的非常富裕。中方的设计人员再也不用去使用落后的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解决问题了,全新的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歼轰7战机由西安的03所负责研制,该项目代号“70工程”。尽管这是空军和海军的双重重点项目,但是直到1983年4月19日,才因为最高领导人的批复,列入国家重点型号,研发工作转入了全面详细设计阶段。刘明手下的设计人员跟进的时间也是比较早的,基本经历了整个飞机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大大的增长了飞机设计经验。

        这批伊拉克人的到来也让中国方面学到了很多东西,伊拉克空军长期接触世界第一流的军事装备,来到中国的很多工程师以前都有在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先进航空大国公司中工作的经历,因此他们的眼光是很辣的。从飞机的设计规范到局部的结构,他们与中方展开了全面的讨论,这种讨论甚至一度影响到了歼轰7的进度。

        其中最根本的争论是在飞机的作战目的,中国的歼轰7主要为海军而设计,座舱布局偏向于海军反舰,而伊拉克主要是用于空军的对地攻击支援,当然这个观点和中国空军的常规炸弹轰炸机是绝对不一样的。就在去年双方僵持不下时,刘明直接发来了电报――“一机多型”,这一下就解决了双方的问题。

        伊拉克给的钱很多,足以支持并行进行一机双型的计划。总设计师陈维坚立刻对设计组进行了调整,由部分中方专家配合伊拉克方面进行歼轰7对地攻击型的设计开发工作。这样的话在03所当中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两个设计组同时开发一种飞机,两种的机型,而其中一种是以外国专家为主。03所的工作人员将这两个组称为“老轰七组”和“新轰七组”。

        “新轰七组”的这些伊拉克专家不都是伊拉克人,他们来自于整个阿拉伯世界各个国家,有技术有水平,只是缺乏开发大型项目的经验。所以在中方的指引和配合下,他们开始发挥自己的才智,详细考察了中国方面的技术情况后,他们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观点和改进计划。

        陈维坚是个优秀的总设计师,他每天都在关注着歼轰7对地攻击型的工作,毕竟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外的大型合作项目。他此时不但是个设计师,还要是个经济师,外交家。如果这次合作能够成功,影响是深远的。今后各种国际合作机会会不断出现,而且歼轰7不需要国内市场,仅凭对伊拉克的出口合同就可以活的风风光光。

        因此他对此高度关注,不断的与伊拉克方面谈心,告诉他们飞机开发的难点,注意的问题,并且告戒他们不要采用过多不实际的新技术。两个设计组还定期的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流,也正是他的这些细心的工作,保证了歼轰7对地攻击型设计的顺利进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