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长安乱 第五十四章 六艺习传儒者事 (1 / 5)

 热门推荐:
        那天太学风波之后,金吾卫便将那太学学宫封闭三天,恨不能将内部掘地三尺,来寻那刺客相关的蛛丝马迹。

        学宫重新开放之后,到处书卷散乱、案几横杂,真是一片狼藉。几位老儒吹胡子瞪眼,连称“有辱斯文”,但执金吾卿任宏接了天子旌节,早已远赴益州传旨去了,便也躲了这些儒生的唠叨。

        太学重开之后,杨熙便作为真正的学子,到这太学当中上学来了。虽然换了学习场所,但因是博士弟子,大多还是跟着丹夫子学习,只是偶尔才旁听别的博士、大儒讲课。

        唯一的不同是,每日午后,学子们须得放下书卷,去那祭坛、校场之上,学习君子“六艺”。

        君子“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祭祀礼、抚琴、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这抚琴、书法和算数均可在室内进行,但射箭、驾车和祭祀则非要去校场、祭坛不可。

        原本这太学之中,仅仅教授“五经”,学子只需读书即可,但后来经过大司马王巨君的极力主张,天子下诏“复周礼、习六艺”,便将这君子“六艺”也变成了必修科目,同时,除了射策取士、察举孝廉之外,又增设“秀才”一科,让这擅长六艺之人也有晋身之阶。

        “秀才”者,便是指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就算读书不行,作不得文章,有其他方面的奇异才能,也可因此出仕做官,比如能日行百里的健走之人,或能御九驷的善御之人,百发百中的善射之人,都可以通过“秀才”一科脱颖而出,为国家所用,所以这“六艺”学习,众人也都是趋之若鹜。

        毕竟这些学子都是少年,能够暂时摆脱枯燥的经书,从事一些体力活动,又有谁不愿意呢?

        看着走在校场之上的少年学子,个个都是朝气蓬勃,杨熙心中不禁暗暗敬佩这大司马王巨君的深谋远虑,若这分科取士能够发扬光大,竟是要把文武贤能全部搜罗,皆为国家所用了。

        当然,实际操作当中,这三科出仕名额,究竟会被什么人拿了去,之中又有什么龌龊,却是难以想象了。

        用若虚先生的话来说,从无到有,本就是了不得的创举。即便这些举措有若干弊端,有若干不易推行之处,不能见容于如今这世道,但总算是走出了尝试的第一步,或可寄希望于来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