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奋笔疾书 (2 / 4)

 热门推荐:
        不过等电影名字出来后,许望秋他们四个都愣住了,银幕上赫然写着——英雄儿女。

        刘林、吴知柳和顾常卫激动得浑身发抖,他们前两天才看过《英雄儿女》,而且许望秋给他们详细分析过,这部电影什么地方好,有什么不足,甚至连影片分析该怎么写都讲过;这简直是送分题,运气真的太好了!

        刘林和顾常卫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读出了狂喜。他们觉得这两天拉着许望秋,让他教自己怎么写影片分析简直太正确了。

        刘林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看着许望秋颤声道:“望秋,谢了。”

        许望秋也替刘林高兴,心想刘林本来是进不了北电的,但现在有机会了,这家伙运真是走狗屎运了!呸呸呸,这不是骂我自己嘛!他摆摆手,压低声道:“好好看电影,再想想文章具体该怎么写。”

        刘林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盯着银幕认认真真地看起来。

        许望秋在看电影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文章该怎么写。《英雄儿女》在视听上遵循的是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法则,用的也是好莱坞经典语言:全景交代环境,特写交代人物,空镜头表示人物的心理,画面分割遵循黄金法则,体现一种平衡、对称、和谐的美感。各种象征的运用也都规规矩矩,日出代表希望、前途光明,阴霾、雷电代表困境、痛苦等……

        其实不只《英雄儿女》这样,在第五代导演横空出世前,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基本上都是如此,连谢晋、谢铁骊这些大导演的作品也都如此。这些电影虽然内容不同,但在视听语言上并没有根本区别,缺乏明显的个人风格。

        运动期间的电影尤其夸张,特别模式化,正面人物怎么拍,反面人物怎么拍,如何用光,如何给角度,连普通观众都一清二楚。许望秋十分反感运动时期的影片,里面的人物拿腔拿调地说话,表情动作极其做作,甚至动不动就来个戏曲化的“亮相”,简直像是喜剧片。

        张然记得正因为如此,在1979年电影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电影的讨论。当时,业界的主流观点是电影应该和戏剧离婚。这些人不仅反戏剧,还反叙事,甚至反文字,让电影尽量减少对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