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方便面 (2 / 5)

 热门推荐:
        许望秋当然知道电影是自己理念的最好证明,巴赞理论能够风行一时,就是因为戈达尔等人用电影证明了他的理论。许望秋巴不得能马上拍电影,但显然不可能,哪怕张小平答应过许望秋,只要剧本通过秀影厂审查,就让他来拍。毕竟现在许望秋才刚进北电,秀影厂不可能让一个刚进大学的年轻人来主导一部影片。

        许望秋非常无奈,叹了口气道:“电影厂不可能让我拍,而北电没有钱,也没有拍电影的指标,向银行贷款都不可能。”

        这个时代拍电影是计划经济,电影局每年会给不同的电影厂发放不同的生产指标;比如北影厂20个指标,秀影厂8个指标。这个时期拍一部电影的成本大概4,50万,而电影拍完之后,只要能通过审查,中影公司会以黑白片50万,彩色片70万的价格收购。只要过审的国产影片,中影公司一定会买,不用担心卖不出去。如果电影厂资金有问题,可以拿电影局的生产指标去银行贷款。不过北电手里没有生产指标,想贷款都没办法。

        钟惦非看着许望秋似笑非笑地道:“如果你想拍,我倒有个主意。”

        许望秋闻言一喜:“请钟老指点!”

        钟惦非压低声音道:“你先把剧本写好,然后在学校找个老师,以联合执导的名义去找学校领导,让他们找文化部借钱。等片子拍完,把钱还给文化部就是了。”

        许望秋眼前一亮,猛然想起北电青年电影厂就是这么成立的。青影厂第一部电影是《樱》,上一世许望秋在北电的班主任是《樱》的副导演,他讲过《樱》是怎么诞生的。1979年导演系詹相持老师写了剧本《樱》,学校觉得剧本很好,决定拍成电影。但拍电影需要钱,根据计算如果按照普通电影拍,成本要50万,北电拿不出这笔钱。即使是按教学实习片拍,也需要20万,北电同样拿不出。

        在这种情况下,北电就去找文化部借钱,表示等中影收购后马上就还。北电教学实习处的老师在文化部跑了很多趟,最终从财务司司长那里借到了十五万块。

        电影拍完后,北电不想用别人的厂标,就说咱们的电影为什么要让别人出品。于是,由学院党委出面,到电影局申请,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也就是青年电影制片厂。

        许望秋觉得从文化部借钱是拍电影的唯一途径了,感激地道:“谢谢钟老指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