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折服 (2 / 3)

 热门推荐:
        在六七十年代,亚洲电影工业最发达的是东瀛,但为什么香江电影在海外卖得最好呢?因为二战的时候,东瀛侵略了韩国、菲律宾、印尼以及其亚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在60、70年代都禁止东瀛产品进入。东瀛电影拍得很好,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看不到,韩国直到90年代初期才让东瀛片登陆,台弯也是这样。

        香江没有禁止东瀛电影,什么影片都可以进来,香江电影人在那个时候看了很多东瀛电影。香江电影人觉得东瀛功夫片很好,就开始向它学习,亚洲其他地方没有机会看到东瀛电影,于是港片捷足先登去模仿和抄袭,成功占领了这些地区的市场。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东瀛电影衰落后,香江电影则转向模仿好莱坞和其他国家电影,很多香江经典电影都是模仿、复制甚至抄袭好莱坞。香江平民百姓不懂英语,不会看字幕,加上没有配音版电影,老板姓只能看港片,港片改编了好莱坞的故事,用粤语或者是国语发行,平民百姓看到了之后觉得确实好看。

        比如程龙电影《奇迹》是翻版好莱坞电影《锦囊妙计》,李联杰的《中楠海保镖》则明显模仿好莱坞电影《保镖》,再比如吴宇森的经典电影《英雄本色》是翻拍1967年龙刚的《英雄本色》,而龙刚的《英雄本色》则是模仿法国电影《喋血街头》;后来吴宇森拍了一部《喋血街头》,而里面的不少情节来自于好莱坞电影《猎鹿人》。

        由于香江电影大量复制和抄袭其他国家的电影,电影剧情和框架按照原版走就是,只需要往框架里填本土化的内容,对编剧自然不是太重视。

        不过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彻底攻陷欧美市场的好莱坞开始在亚洲发力,再加上VCD和DVD让观众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欧美电影,复制抄袭之路就走不通;香江电影的质量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

        内地电影在九十年代之前是非常重视剧本的,拍一部电影,编剧获得的收入远远高于导演。1996年,总局规定,影视作品字幕署名排列规定是,顺序为编导摄录美,编剧甚至排在导演之前,可见对编剧的重视。不过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影陷入困境,电影制片厂纷纷取消文学部,迫使编剧改行;再加上各种投机取巧、钻空子的现象越来越多,拖欠编剧稿酬的现象愈演愈烈,编剧的地位逐渐边缘化。

        其实吴思沅的《龙之忍者》,以及其他一些递来的功夫片剧本要是拍出来,国内票房肯定不差,海外也卖得动,但许望秋还是从严要求,就是不希望中国电影走上轻视剧本的老路。

        许望秋看着吴思沅笑道:“中国功夫大战忍者这个创意很好,但《龙之忍者》这个故事有点过于儿戏。我知道你捧红了程龙,现在功夫喜剧在香江,在海外都非常受欢迎,你想继续搞功夫喜剧。不过齐白石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电影也是这样。李小龙过世后,香江电影圈想捧出来李小龙第二,但没有一个成功。只有你让程龙走功夫喜剧的道路,成为了新的功夫巨星。同样的道理,功夫喜剧现在有程龙这个代表,其他人走这条道理就很难走通,必须走其他路才行。比如洪金宝的《鬼打鬼》,融合了功夫和恐怖片元素,就大获成功。《龙之忍者》也是这样道理,为什么不融合其他的东西,偏偏要往功夫喜剧的道路上挤呢?”

        吴思沅目瞪口呆地看着许望秋,心里如发生了海啸一般。程龙是吴思沅捧红的,但程龙是罗维的人,在拍完《醉拳》后被嘉禾高价收编。看到程龙电影一部接一部大爆,吴思沅羡慕不已,决定继续走功夫喜剧路线,培养出新的程龙式动作巨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