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要细水长流 (2 / 3)

 热门推荐:
        熊廷弼貌似高兴的说道:“甚好,那就赶快吃饭,然后连夜出发······”

        熊廷弼的冒险成功了,天寒地冻的,后金方面根本就没有出兵进入已经被拆毁大半的抚顺关骚扰,匆匆赶到抚顺关外旧战场的熊廷弼吹锣打鼓的隆重祭奠了当初在抚顺关一役战死的将士,同时还勘察了一番抚顺关周围的地理形势,招揽了一部分从后金控制区逃出来的被掠汉民,这才施施然的返回了沈阳。

        熊廷弼的行动,再一次震惊了辽东的明军各部,明军上下纷纷感叹,自己终于等来了一个合格的指挥官,于是,军心和士气更多的恢复了······

        河南的九月份还是一副秋高气爽的样子,但朱由崧却没心思欣赏秋天的美景,而是一头埋到了铁场的冶炼实验中。

        当然,冶铁环节倒是不用朱由崧太过操心了,毕竟高炉炼铁在大明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情,朱由崧的冶铁炉不过是容量略大了一些,也没进行直接炼矿成钢的操作,所以,并没有多了什么超前的科技,按老法子来就是了。

        不过,接下来朱由崧进行的坩埚炼钢就牵扯到了朱由崧比较多的心力了。

        须知道,眼下大明境内只有所谓的灌钢法,没人相信可以直接在高炉里把铁水炼成精钢的,而朱由崧又没有详细的原料配比,所以,到底用多少焦炭,多少铁锭都是通过广泛的实验才能得出结果来。

        另外就是,工匠们目前还是只凭往日的经验做事,并没有养成看温度计及做实验记录的习惯,非得朱由崧亲自盯着,并示范过几遍后、留下几个伴读监督后,才初步改变工匠们的工作流程。

        好在,朱由崧的努力很快见效了,虽然第一和第二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但第三次,第四次实验都顺利的直接练出了钢锭,让除了朱由崧以外的所有参与者都惊呼不已。

        但朱由崧并不满意,因为他无法测量钢铁的金相,也无从了解钢铁的耐磨耐腐蚀程度,甚至连是不是高碳钢都不知道,更无法观察钢铁内部的气泡气孔,完全就是瞎猫遇到死老鼠的状态,只能说是勉强可以一用。

        其实,这也是朱由崧对自己要求过高了,事实上,这个时代能有熟铁就很不错了,至于钢,那完全就是奢侈品,更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朱由崧已经掌握了至关紧要的某种代差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