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仁义辩 (2 / 4)

 热门推荐:
        张顺心中奇怪,连忙低声问道“难道读圣贤书不就是为了家国天下吗?”

        徐全见张顺实在是不学无术,只好低声解释道“此言出自文天祥文丞相《衣带赞》,文丞相死后,为世人在文丞相衣带上所发现。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言毕,徐全竟是扭头而去,羞的不敢见人。

        张顺一听便明白了,感情这嵩县知县何复是在“玩梗”啊。在这个时代,又叫典故,这是他在嘲讽徐全等五人不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张顺一看这可不行,舆论战落入下风,以后就没有读书人肯跟着自己混了。

        于是,他便哈哈大笑道“酸文腐儒也敢谈仁义乎?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意在民。民也,其为国之本欤?”

        “有民斯有国,有国斯有君,有君斯有社稷。是故‘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故而为民请命,吊民伐罪,救民于水火之中,解民于倒悬之危,方为天下大仁、天下大义!”

        “今有腐儒,媚于君主,与小人同,以求虚名浮利。其为人也,上不顾社稷安危,下不顾黎民死活,也敢妄谈成仁取义,无乃为天下笑乎?”

        儒教自宋代以来,只空谈忠孝节义等道德,却避而不谈“何为忠义”“为何忠义”“忠义何为”,逐渐由一家学说,开始向宗教形式转变。

        张顺便利用后世思想体系,反过来借助儒家经典来解构儒家思想。

        你们这些酸文腐儒穷经皓首,我张顺是辩不过你们。可是我可以“以民为本”,反过来断了你所谓“仁义”道德的根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