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大宋七日游之十一 (1 / 3)

 热门推荐:
        沿着宫城御街向南出了宣德门,顺着天街出了内城朱雀门,依旧还叫御街,再往南走三条街,是一条宽阔的横街,按照文东武西布局,往西是武学大街,有武成王庙、兵部的检校场。往东,就是太学和国子监。

        今天的太学被军士严格把守起来,里面熙熙攘攘的都是人。

        被选调来的人很多,除了文武百官,更多的是一些低级官员书吏,他们基本都是蓝色袍子,这一点从服饰上就可以看出来,而且都是两人一组,拿着文房四宝等着做记录。

        正殿内被腾出来,中间部分摆上一排排桌椅,和后世的教室会议室类似,能坐上百人。周围还摆了一圈长椅,看来是给旁听的官员准备的座位。

        现在是没有黑板的,工匠按要求很快钉了个大木板,做了个支架,斜立在讲台上,老王给蒙上一张墨蓝色的薄皮子,几个工匠就看不透是什么东西了,它不是牛皮,却很柔软,又不是布料,表面很光滑,钉在木板上,又不反光。

        包文春站在前面,对大家一揖,说“承蒙圣眷,给了这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我就介绍讲解一下万安国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取得的成就。人的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先说衣服,自然是保暖为主,其次才是好看,我们的制衣材料,两千年来还是没有变化过,桑麻丝绸和牛羊动物皮毛。儒生们只知道读圣贤书,为什么不为苍生寻找一种替代物资呢?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他们读书是为了做官,万安国的读书是为了让每个人生活得更轻松愉快,目的不一样嘛!”

        “其实这种材料咱们中土几百年前就有了,只是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白叠子,我们叫它棉花。种植方法大家都知道,唯一的难度就是棉籽的剥离,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然后用它纺线纺纱织布,把棉花用器具蓬松开,絮进布单里,就成了棉被,晚上睡觉就不用怕冷了。有人说‘我又不冷,不需要吧!’可天下人那么多,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有钱买皮裘的。这种价格低廉的保暖物资,老百姓不需要吗?边关将士不需要么?”

        包文春说得慢,画得快,用图示画了棉大衣,被子的制作步骤,还标上一二三,慌得下面的许多二人组磨墨描绘抄写。

        “我第一天住客栈,里面的上等客房里,那种被子又硬又凉,我摸了摸,里面是什么毛混合其它东西,和棉被相比,保暖性能差远了。有这样的宝贵种子,也有人种植,却没有好好开发利用,这是很不可理喻的。我们的种植,再向高产和精加工发展了,这边却对它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教育方向的失误。我知道,年后就要科考了,希望官家能对匠人和农事行业也设个科目,给造福百姓的匠人应得的荣誉。”

        “过几天我就要走了,带来一些货物,里面就有棉被和经过染色的棉布,明天可能要在大相国寺东边的马道街发售,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