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我不忍心啊! (1 / 9)

 热门推荐:
        “拍灯”其实是个蛮古老的概念,最初是丰田汽车在流水线生产时采取的一种管理办法。

        当时的生产车间里,所有工人的工位上都放着一个小警示灯,灯泡下方安装着一个小按钮;然后给工人设立了一个极为简单粗暴的触发机制——只要传送到你工位面前的半成品,你发现了可能影响到后面流水线生产的质量问题,且你自身解决不了,那么就有权利立马拍下按钮,点亮警示灯。

        一旦刺目的警示灯响起,整条生产流水线就会立即停止运转,接下来诸如拉长、品控经理等管理人员就会蜂拥而至,跑到你的工位上来,与你一同会诊,并且共同制定解决方案——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才会拍灭警示灯,让生产线继续运转。

        由此,后世的管理学逐渐引申出来了“拍灯权”的概念。

        所谓的“拍灯权”,其本质意义上就是把业务评判的权利下发给真正的一线工作人员,而非管理者——因为在具象工作上,一线工作人员远比他们的领导更了解市场和消费者。

        当然,这种管理工具并不适用于每个行业;而且在当下光景,非生产制造企业也根本没有引入“拍灯权”这一管理制度的先例。

        事实上,直到几年后,才有互联网公司开始把这一概念引入自身的企业管理,并把其作为极重要的考核制度……这一家企业便是后世大名鼎鼎的亚马逊。

        而亚马逊对“拍灯权”的使用也非常有意思——由于电商平台的特殊性,亚马逊在经过流程推演后,把拍灯的权利交给了天天与客户打交道的客服部门,由这些处于公司最基层、最“没有价值”的员工,来决定在平台售商品是否需要下架或者整改。

        如果客服人员认为一款商品的投诉率过高,或者投诉理由会对亚马逊的名誉造成严重伤害,那么就会把客户投诉信息输入后台,并且提出下架申请,而申请的理由一旦被技术部门判定为“真实”的话,不管这款产品卖的有多火爆,给平台带来的利润有多可观,一律下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