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鱼米之乡竟无米】 (1 / 6)

 热门推荐:
        金花银就是税粮折银,主要指南直、浙江、湖广、闽、粤地区税粮解至京库的折银。最早还不是这么低,后来变成了固定每石折二钱五分,如今这个惯例已经执行了几百年。

        皇帝为啥就不想着变一下?一来皇帝很可能被大臣忽悠了,二来这钱原本是进皇帝的腰包,所以臣子自然不会提。但现在这钱从内库转到了户部账上,意义变了,那么这个折率调整就是迟早的事。

        所以江南的士绅再怎么反抗、反对,又如何坳得过国家意志?

        政令到达江南还需时日,江南的土地清丈还在继续进行,只不过推行的相当缓慢。

        土地总是与赋役制度密不可分,所以清丈中就不可能与人口分开,只是江南本就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流动大,土地买卖频繁导致地权变更和赋役人口变动等,这些都是清丈推进缓慢的原因。

        现如今的赋役制度早已不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体制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潜在水面之下,而现行赋役制度就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如今江南一处的冰山一角正在融化,却是人为因素居多,一言以蔽之造假。好比权贵买通胥吏造册飞寄,或者将他人轻税地麦换成自己重税田秋等。

        还有因土地性质不同,田分官田、民田、鱼粮、芦课与田粮等不同土地类型和征税标准,这些同样为胥吏移花接木,移丘换段,上下其手提供了可乘之机。

        此外自然因素造成的地形地貌变迁也是原因,一般认为土地清丈后,一旦鱼鳞册编撰完成,那么所有土地田产便固定与册中。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地形地貌不会总是固定不变,尤其长三角地区。当起科的田地被冲毁后,其损失就只有摊在其他土地中,而新形成的冲击土地却不会纳入鱼鳞册,如此轻易的就能逃税。

        既是最尽职尽责的地方官也很难解决所有问题,充其量只是在现有税收体系上修修补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